你好!欢迎光临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传统文化网 > 资讯快递 >

中华节日文化需要LOGO表达

时间:2011-03-23 17:30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金坚范就七节接受采访传统节日标识专家评审会设计稿评选揭晓现场 □提起圣诞节,人们脑海中马上浮起驾着驯鹿马车的圣诞老人;提起万圣节,则会立即联想起一个南瓜头的形象 □简易符号和形象,最易切入人心,而千百年来,中华传统节日却一直没有属于它的符号

 

中华节日文化需要LOGO表达
 
中华节日文化需要LOGO表达
 
中华节日文化需要LOGO表达
 
中华节日文化需要LOGO表达
 

金坚范就“七节”接受采访传统节日标识专家评审会设计稿评选揭晓现场

  □提起圣诞节,人们脑海中马上浮起驾着驯鹿马车的圣诞老人;提起万圣节,则会立即联想起一个南瓜头的形象

  □简易符号和形象,最易切入人心,而千百年来,中华传统节日却一直没有属于它的符号标识和清晰的主题形象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体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结果日前公布,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个中华传统节日首次以各具形象的标志出现,该系列标识将试行推广一年。

  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民族同胞心中,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已传承延续了上千年甚至数千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受人关注,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和喜爱,但却一直没有适应现代节庆活动、鲜明生动、易于识别和传播的节日形象标志,这影响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传播和走向海外。

  自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人对传统节日也愈加重视。评选七大传统节日的形象标识,对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传统节日精神内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个评选活动为何发起、经过了怎样的评选过程?其意义和价值何在?作为一种标识,它们有没有进一步推广让更多人普遍认可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庆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和节庆中华协作体副秘书长杨川。

  再过两周,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传统节日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对不少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而言,对这些传统节日却并没有一个深刻而直观的认识。相对于一些西方节日,比如,提起圣诞节,人们脑海中马上浮起驾着驯鹿马车的圣诞老人;提起万圣节,则会立即联想起一个南瓜头的形象。简易符号和形象,最易切入人心,而千百年来,中华传统节日却一直没有属于它的符号标识和清晰的主题形象。

  中华文化促进会和节庆中华协作体联合主办“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的初衷,就是想改变这种现状,重振传统节日文化,进而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尤其需要重振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传统节日,是中华大地自然节律与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千百年来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生活习俗、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文件,发出“重视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的号召;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入了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传统节日;随后,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元宵节也被收入。2008年1月1日,国务院正式将清明、端午、重阳纳入国家法定休假制度中。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先生说,国家之所以加大力度重视传统节日,是因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传统节日呈逐渐衰败之势。这与中国发展进程有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了,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受到外国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金坚范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尤其重要。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没有“根”,就不可能强大。“这个传统文化就包括传统节日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传统节日定位于‘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2009年9月在宁波镇海举行的传统节庆文化论坛上,我们明确提出‘重振节日文化’的口号,就是寄希望于从重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入手,进而发掘、保护、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根。”

  万中选优,“四六不靠”;征集本身也一度引起争议,群众参与的过程,就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一年“试用期”,期待各界继续修正提升,最终成为共识

  2月24日,中华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体等单位联合知名“威客”网站猪八戒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面向全球征集到的中华传统节日LOGO和主题形象及原创诗词正式试用,试用期间将接受网友的修改或建议。

  征集大赛的主要组织者,节庆中华协作体副秘书长杨川女士介绍,关于举办传统节日标识征集的意向,要追溯到去年6月端午节期间在西安曲江召开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坛。那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提出,要以各种方法推广中国传统节日。随后,当年的七夕和中秋节期间,他们在长沙等城市进行传统节日申遗宣传,受到民众较为热烈的欢迎。大赛去年9月正式启动,海内外数百万人积极关注和参与,组委会先后收到设计作品上万件。今年1月18日,组委会邀请国内设计专家、民俗专家和文化学者共9位评委,对上万件作品进行筛选,再经网络公示投票,每个节日分别选出11个LOGO和原创诗词5首,最终产生出墨迹灯笼春节、元宵红娃、清明印、龙粽端午、七夕爱之印、团圆中秋、菊花双九重阳七大传统节日形象。

  传统节日有无必要设计一个标识?大赛的进行过程也一直伴随着网友的争论。金坚范说:“我想用一组数字来说明设计标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组数字叫‘四六不靠’。整个大赛,征集了6000多个传统节日标识,4000多首传统节日主题诗歌,以及数万个有关传统节日的创意。有那么多‘威客’的热烈响应,说明大家重视传统节日,认为应该有一个标识。”他表示,当然也有网友反对这一做法,担心标识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我想,这个创意本身就是一个成功。”

  正是因为节日标识需要全社会认可和普遍接受才有意义,因此主办方表示,目前公布的七大节日LOGO有一年的“试用期”。这期间希望各界朋友继续给予关注,提出更多修改意见,最终使之成为社会共识。

  形象标识征集只是开始,线上、线下都将会有更进一步的一系列推广工作;作为形象标识,社会普遍认可最重要

  中华文化促进会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NGO组织,隶属于文化部,而节庆中华协作体则是全国首家节庆文化协作机构,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的倡导下,2006年3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发起,联合全国60余家知名节庆组织共同成立。

  杨川说:“征集工作将持续进行。现在公布的结果只是试行,同时其他相关征集工作也在进行。比如一些应用体系的征集,包括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吉祥物、礼品的开发设计,也包括祝福语、歌曲、服装服饰等。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网民、媒体的关注,将这些作品高质量地推广应用,变成产品,对未来节庆文化和节庆经济有实际意义上的促进和推动。”杨川介 绍,每个时间段都会组织一些落地活动,通过图片展示、专家研讨、群众参与等方式,进行主题文化传播。“我们会制定一系列的传播计划,对七大传统节日形象进行广泛推广。例如在节庆活动、节庆产品、服饰文化中融入标识系统,让节庆文化逐步有统一的视觉效果;出版系列图书和应用新媒体手段,让年青一代对传统节日有更多参与和更深切的了解。”

  金坚范对记者表示:“现在看来,大家目前对这些标识能不能接受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传统节日里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节日以饱满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我们在积极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介绍,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对这次征集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许主席多次关注进展情况,对我们初选出的候选方案都认真审查。对一些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形象标识还需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推广;传统节日加入现代元素必须赋予时代精神;文化资源变为生产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时代久远,但相对缺乏娱乐性与参与性,有一定的时代局限。金坚范说,要谈“重振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喜欢。社会发展了,节庆方式也要发展,要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从历史上看,这些节日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比如端午节,形成时和屈原并没有关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逐渐加入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说。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节日必须加入现代元素,赋予时代精神,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杨川同样表示,传统节日要有鲜活生命力,必须具备推广性的活动样式,要便于人们参与。传统节日要和文化产业积极对接,形象标识也需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推广。“我国七大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情结,饮食、服饰等各方面都有可供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要努力推动它们直接走进日常生活,从创新到市场,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美国有米老鼠唐老鸭,我们有吴刚嫦娥;迪斯尼在全世界建有这么多主题乐园,我们也可以考虑建设中秋主题公园。”

  节日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不断升温,对传统节日也愈加重视。向后看,重振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向前看,多方面发展节日经济,也是我们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与传播,民族优良传统能够得到继承和弘扬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链接

  标志说明

  春节:标志是由中国大红灯笼和“春”字巧妙结合而成。大红灯笼蕴含中国墨迹风格韵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寓意吉祥、喜庆,用来祝愿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设计者:陈珂

  元宵:标志用两个印着动感花纹的碗上下叠加,形象显现出一个有趣的陶瓷娃娃,字体采用方正毡笔黑简体,大气时尚,沉稳简练,寓意中国传统佳节代代相传。

  设计者:涂恒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设计者:张发国

  端午:标志选用中国水墨风格的粽子外形,融合龙舟竞渡、图章等中国元素,两种不同绿色的搭配间接映射到端午节中代表驱邪的菖蒲和艾叶上,立意和手法都恰到好处。

  设计者:伍吉祥

  七夕:标志以中国汉字“七夕”为形,将5000年历史的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结合,巧妙幻化成天河连汉水、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

  设计者:顾孟平

  中秋:标志以嫦娥逐月为设计元素,还原了中秋赏月、拜月望嫦娥的民间活动,寓意中秋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景。

  设计者:李家乐

  重阳:标志用一个双九的图案,结合中国古老的毛笔画元素和菊花,寓意欢庆又幸福圆满的美好生活。

  设计者:张伟鸿

(责任编辑:北辰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资料分享

传统文化的殿堂中,曾经哪些网站、文章、书籍、影音等启发了您?欢迎您来推荐。

推荐邮箱:nbbcx007@163.com

您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人生感悟,欢迎您来投稿。

投稿邮箱:nbbcx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