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非常自卑,但呈现出来的却总是我很强大;
为了避免受伤,在他人拒绝自己之前先行一步; 明明很想亲近,却总摆出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 ……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没有发现这类过度自我保护的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拥有一份真正的自信? 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一起听听今天的主人公辉文的故事。 小时候身体出现问题,这在辉文的腿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记”,让辉文不能像常人那样健步如飞。 在辉文小的时候,父亲就跟他讲过一句话。后来,辉文才意识到,这句话成了他生命的支柱—— “你身体上比不上别人,所以,你其他方面一定要比别人强。” 辉文一直很努力。如今,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他都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事实上,他也确实强过了很多人。 但隐隐约约中,辉文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那么自信和强大。甚至可以说,深深的自卑始终缠缚在自己身上。 真正自信,源自心上 从去年开始,辉文有机会加入到一项助力身障人士学习和成长的事业。 辉文发现,全情投入地帮助身障人时,自己充满了力量;可事情一结束,那种力量就会随之消失。 曾经立志做“隐姓埋名”之人,发愿只要能帮助他人,辉文觉得自己再无所求。然而,“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念头,时不时还会跳出来。 坚硬的外壳让自己很不舒服。渴望超越,却又无力挣脱。 在最近一次与伙伴的视频交流会上,辉文说出了自己心里的困惑。 众人的建议,让辉文的心一点点明朗起来。 当一位伙伴直接指出辉文看似强大背后的自卑时,辉文使劲地点了点头。 虽然不愿承认,但心中的自卑,却是如影随形。 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长长的一段话: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收获力量,但事情结束之后,力量随之消失,如果今天不能超越这份“事”上的自信,心里终归会空落落的。 例如,自己比别人个子高、家境好、财富多,因而充满自信。但这种自信,当遇到个头比自己更大、家境比自己更好、比自己更有财富的人时,就会消失,自卑就会随之产生。 这还是事上的自信。 事上的自信,源于自己能做某件事情,源于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超过了其他人,源于自己有成功的经验。但这种自信仍然是不持久的自信,换个环境,换个坐标系,就没有了。 真正的自信又是源于何处呢? 让我们一起回想“拉弓射箭”的过程:是将箭射出之后更有威慑力,还是含而不发更有威慑力? 答案不言而喻。 拉满弓箭射出的瞬间,不管是否击中目标,事情已经结束,力量随之消失。 相反,含而不发,朝向任何方向都是一种威胁。 含而未发,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力量。 对此,阳明先生曾说:“譬如钟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 心上的自信,就是含而未发的自信——像一口纯铜制作的大钟,即使尚未叩击,也已经具备了“洪亮悠长”的音质。 心上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身体上的差别,已然无法改变,但通过明心净心的功夫,你却可以唤醒心中的自信。心上获得成长,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时,心中的自信、能量、智慧会得到相应增长。 老师一席话,让辉文豁然开朗。再回想小时候父亲对自己讲的那句话,辉文心里突然明白了:“你身体上比不上别人,所以,你其他方面一定要比别人强”,这个强大其实是心的强大!并非事事物物方面的强大! 关于自信这个话题,阳明先生有着这样的阐述——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答:“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圣人随机应变、应变无穷,莫非是每件事都已经预先研究过? 世间之事纷繁复杂,一一研究,如何预先研究得过来?一一准备,如何预先准备得过来? 圣人之心像明镜,任何事物一旦出现,这面镜子都能洞彻本质,映照得一清二楚。所以,遇到问题就解决当下的问题,需要掌握怎样的技能就学习怎样的技能。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我们只需关注自己这颗心是否明理,而无需把所有事物都学习一遍才有自信。因为,外界事物无穷无尽,是永远也学习不完的,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传习录》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 “已往之形”是指过去之事,“未照之形”是指未来之事。 人们都不喜欢意外,都希望能料事如神。但是,意外不是设计出来的,也难以预测。而圣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品味: 活在当下,遇到事情,就解决当下事情,而非做好一切预测和准备。因为,你根本不可能为外来的事情做好所有准备,知识和技能是怎么学也学不完的,追求事上的自信,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提升内功,拥有心上的自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无尽宝藏,因而人生重大战略是开发心中宝藏,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明心净心,让自己心如明镜,则应变无穷。 如此,心上就会充满自信!
(责任编辑:中华传统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