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传统文化网
  • [儒学宝典] 论语公冶长第五:人贵有自知之明 日期:2011-03-22 18:44:07 点击:223 好评:-2

    【原文】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 【注释】 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②吾斯之未能信: 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之是用来倒装的同。信,信心。斯,代词,指 孔子让他出仕这件事。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

  • [儒学宝典] 论语公冶长第五: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日期:2011-03-22 18:43:06 点击:226 好评:0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①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③回?回 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也! 【注释】 ①女:即汝,你。②愈:更,胜过。③望:比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 么敢...

  • [儒学宝典] 论语公冶长第五: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日期:2011-03-22 18:42:16 点击:167 好评:0

    【原文】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读解】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严于律己就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放纵,不浮泛, 甚至于像曾子...

  • [儒学宝典] 论语里仁第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日期:2011-03-22 18:40:54 点击:307 好评:3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

  • [儒学宝典] 论语里仁第四: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日期:2011-03-22 18:39:46 点击:242 好评:2

    【原文】 子日: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志和朋友。 【读解】 一方面,有道德的人自己有修养和风范,自然会影响周围的 人,吸引周围的人成为同志和朋友。 另一方面,有道德的人既已献身于道德学问,就会耐得住孤单...

  • [儒学宝典] 论语里仁第四: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日期:2011-03-22 18:39:01 点击:289 好评:0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e):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u)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江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读解】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会是说只要...

  • [儒学宝典] 论语学而第一: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日期:2011-03-22 18:15:49 点击:258 好评:0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

  • [儒学宝典] 论语学而第一: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日期:2011-03-22 18:14:48 点击:276 好评:0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 [儒学宝典] 论语为政第二: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日期:2011-03-22 18:13:35 点击:144 好评:-2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

  • [儒学宝典] 论语为政第二: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日期:2011-03-22 18:11:54 点击:178 好评:4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资料分享

传统文化的殿堂中,曾经哪些网站、文章、书籍、影音等启发了您?欢迎您来推荐。

推荐邮箱:nbbcx007@163.com

您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人生感悟,欢迎您来投稿。

投稿邮箱:nbbcx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