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为公历八、九、十月,共3个月。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秋季为燥气主令 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司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司,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秋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生病,比如感冒、拉肚子等。另外,一些慢性病,在夏季因为天气炎热而暂时不发病,到了秋季天气转凉之后,反而会加重。秋季白天的时间也在慢慢缩短,这也会影响人体体内的生物功能发生变化,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调节。因此,在秋季养生方面,要注意这些天气变化带来的细微影响,要合理地调节人体的生活习惯,减少秋季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影响,发挥这个季节对身体有利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增强人体体质的目的。 秋季对人的情绪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也是百花凋谢、秋风萧瑟的季节,因此,这个时候会导致人触景生情,引起发愁、凄凉、苦闷等不良情绪。使人性格阴沉、情绪也比较低落,整日感觉身体非常疲劳,生活缺乏活力,创造力也相应下降。 此外,在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受抑制状态,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为什么要“秋冬养阴”? 春夏二季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表;秋冬二季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秋冬二季自然气候寒冷,阴气转旺,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因此,秋冬之际宜养阴而不可伤精,以适应来年春季的生气宣发。也就是说秋冬二季阴气盛,素体阴虚或大病所致阴虚之人犹需滋阴养液。 一年四季都可养阴补虚,为何以秋冬最佳?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巧妙地借用了天时之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些人宜在秋冬养阴?平素阴虚体质的中老年人最为适宜。所谓阴虚体质,是指阴液不足的体质,特点是形体消瘦,面色苍暗或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睡眠少,大便干燥,小便黄,不喜欢过春夏天,愿喝冷饮,舌质红,舌苔少。 (责任编辑:北辰星) |